top of page

大澳六代棚屋變遷
根據新村天后廟的碑記推論,一、二、三涌是最早的棚屋區,在乾隆年間築堤修建鹽場之前已經存在。現存的棚屋,可以追溯至六種不同的建築形態。大澳棚屋的變遷,主要是在不同年代出現的新因素:人口增長、物料變遷、官方限制高度的政策變遷、火災等等。
牆角深紅色的家庭祭壇是每家棚戶必備的,以不同款式的木雕像來代表各個神明(家神)和祖先(家先)。牆角地下圓拱型鋅鐡皮覆蓋的土地社壇,供奉以石塊代表的土地神,通常安置在門口附近。


第一代棚屋
漁民將破爛的住家艇推上岸邊泥灘,以木杆在四周支撐,升高圓頂簷蓬作爲居所。
第二代棚屋
在淺灘上以麻石柱支撐棚屋,以松樹樹皮造四面牆壁,以葵葉鋪蓋圓頂。


第三代棚屋
用鋅鐵皮覆蓋松樹樹皮和葵葉,使棚屋更堅固耐用。
第四代棚屋
棚屋的圓頂改造成金字頂


第五代棚屋
改用密度高及防水侵蝕的坤甸木取代麻石柱來支撐棚屋,接駁的木材有足夠拉力支撐兩層高的棚屋。
第六代棚屋
2000年火災後重建的棚屋,多在屋頂建有露臺用來乘涼曬晾。

棚屋骨架建築結構模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