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宗旨

20230603_112600.jpg

大澳漁家影像館藉著製作、保存和展示各種關於大澳漁民生活影像資料,讓公衆透過參觀和參與各種工作坊來認識和欣賞 大澳漁民社區的歷史和文化。這些影像資料包括壁畫、模型、照片、微紀錄片等等,反映著大澳漁民社區過去和當代的生活。

製作這些影像資料的一個原則是,盡量由當地漁民中的藝術家和設計工作者親手處理,雖然微紀錄片的攝製者並非大澳漁民,但其中的資料搜集者、拍攝顧問、參與拍攝的、被拍攝記錄的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絕大都是大澳漁民社區的成員。

另一方面,大澳漁家影像館旨在保育推廣大澳文物,讓有興趣保育大澳文物的公衆認識參與各種影像資料資料的製作和保存。大澳漁家影像館後門連接著的「漁家生活體驗坊」,是一個寬闊的露天空間,提供進行各種工作坊的地點,招募公衆認識參與。其中的「微紀錄片工作坊 」,經常組織公衆參加拍攝短片,為保育大澳豐富的民間四時節慶和風俗共同携手出力。

標記

Picture1.jpg

大澳漁家影像館標記

大澳漁民青年設計師郭芷瑜製作

P1010007.JPG

招牌

IMG_0303A.JPG
IMG-20220608-WA0004 (1).jpg

大澳漁家影像館招牌及新基大橋畫像

大澳漁民畫家黃志泉製作

前門兩旁窗戶的漁家生活設計

P1010344.JPG
大澳漁家影像館前門左右兩邊的窗戶都有獨特的漁家生活設計。大澳漁戶不少養貓驅鼠,街上也有不少流浪貓,成爲遊客影視作品的常客,大澳貓兒的影響充斥大量媒體。右邊窗戶設計描繪貓兒覬覦吊著的鹹魚,左邊窗戶的貓兒逗弄多瓶堆叠著的不同牌子的蝦醬

大澳漁民青年設計師郭芷瑜製作

後門外牆壁畫與窗戶漁民生活設計

20230527_184218.jpg

大澳漁家影像館後門外牆壁畫,描繪一群在網中掙扎逃走的水族,窗戶則看見兩隻貓兒試圖抓取美食,黑色的一隻更成功從網中抓走心頭好!

這裡看見大澳漁民畫家黃志泉與設計師郭芷瑜的藝術交流互動

前門外屋旁陳列的漁船和龍舟模型

大澳漁家影像館前門外面靠近巴士總站廣場路口旁,豎立了一艘木製的風帆漁船和擺放了一條小龍舟。造船師傅是大澳漁民棚屋建築師樊金平先生。據他説這艘模型漁船是一艘譚角艇,根據他所記憶兒時爺爺使用的那艘漁船製造的。旁邊擺放的小龍舟模型被稱爲「環保龍舟」,因爲船身是用廢棄的塑膠桶循環再用所造的,製造者是大澳漁民貝殼模型設計師樊偉景偉和他的父親樊亞照先生。

P1010002.JPG
20220828_182818.jpg

貫穿前後門的新基大橋(紅橋)模型 

P1010336.JPG

在小屋内新基大橋(紅橋)模型 配合背後牆上照片中的河道跨河而建。

20230318_183443.jpg
20230318_183513.jpg

河道通過新基橋後分叉,前面對著幾組棚屋區。

新基大橋(紅橋)模型 背後牆上照片描寫河道從北面楊侯古廟向跨河的新基大橋延申,河道左面是吉慶後街棚屋、右面是新基棚屋區。河道通過新基大橋後分叉,左邊伸延為橫坑、右邊伸延為大涌。新基大橋正前方對著幾組棚屋區:一涌棚、二涌棚、三涌棚,沙仔面棚和新沙棚。參觀者站在或坐在新基大橋的模型上,可以觀察對岸的棚屋區模型。

微紀錄片主題(二):大澳漁家影像館

大澳漁家影像館開幕

由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承辦的大澳漁家影像館, 於2022年11月20日舉行開幕典禮。協辦建設的機構包括大澳鄉事委員會、香港漁民互助社大澳分社、大澳文化協會等地方團體。項目獲得數位大澳本土藝術家協助設計和製作各種藝術陳設,以及衆多位大澳居民捐獻社區生活的各種文物,並提供相關口述歷史資料。

大澳漁家影像館旨在透過各種影像媒介,例如壁畫、棚屋和漁船模型,專題微紀錄片,以及各種體驗活動,引導參觀者探索和思考影像館外面漁民社區多元的生活面貌和社會文化變遷。大澳漁家影像館的標誌藉著新基大橋的紅橋影像,喻意大澳社區凝聚主體動力,聯繫外界各方,共同携手保育本土的歷史文化生態。

大澳漁家影像館

© 2023 大澳漁家影像館

合辦機構
SCRC.png
TO comm_edited.jpg
Fish comm_edited.jpg
TO cult asso.png
​資助
LCF_logo_Color_500px_edited.jpg

地址

大澳永安街5號後座

電郵

網頁編輯

梁煒霖、郭天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