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creenshot 2023-09-18 at 9.53.30 PM.png
Screenshot 2023-09-22 at 8.46_edited.jpg
3.png
Screenshot 2023-09-18 at 9.26_edited.jpg
Screenshot 2023-09-18 at 9.25_edited.jpg
20230318_183811_edited.jpg
侯王廟-新基大橋-123涌b2.png

大澳漁民社區的歷史可以從區内廟宇的銘文碑記中追溯到清朝初年,全盛時期人口達三、四萬。各種行業的漁船五百多艘、四通八達的河涌、不同年代的棚屋、大小廟宇社壇和教堂、每年八、九個神誕及上演的神功戯,以及與漁戶生活和生產補給相關的農田、鹽場、各行各業的商戶作坊等等,形成了這個珠江口繁盛漁港的主要影像。1970年代以來漁業經濟續漸衰落,漁民人口流散,不少神誕演戲無以爲繼,究竟大澳漁民的文化傳統如何得以持續?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獲得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與大澳鄉事委員會、大澳漁民互助社、大澳文化協會等地方團體合作籌辦的「大澳漁家影像舘」,於2022年底正式開幕。大澳漁家影像舘期盼與大澳社區内外關注大澳文物和生態的各方人士携手合作,透過保存和製作各種影像資料,共同努力推動文物和生態保育工作。

微紀錄片主題(一):大澳漁民社區生活簡介

大澳漁家生活剪影

大澳漁民社區的歷史可以從區内廟宇的銘文碑記中追溯到清朝初年,全盛時期人口達三、四萬。各種行業的漁船五百多艘、四通八達的河涌、不同年代的棚屋、大小廟宇社壇和教堂、每年八、九個神誕及上演的神功戲,以及與漁戶生活和生產補給相關的農田、鹽場、各行各業的商戶作坊等等,形成了這個珠江口繁盛漁港的主要影像。1970年代以來漁業經濟續漸衰落,漁民人口流散,讓我們從文物保育與活化看大澳漁民的文化傳統如何得以持續。

新基大橋:大澳漁家的自力更新精神

新基大橋的紅色木柱,據説是早年周星馳在拍攝《龍的傳人》影片時特意創造的顔色效果;近年經過《大叔的愛》電視劇中航拍大特寫的鏡頭,成爲香港影視製作和旅遊推廣中的耀眼影像。但有多少人知道這條連接新基棚屋區和吉慶前街的木橋,原來是大澳漁民社群為減除冒著潮水漲退橫過河涌的危險,於1979年自己設計,從澳門運囘木料,動員數百名漁民合力施工建造而成的。新基大橋代表著大澳漁家自力更新的精神,和自主合作剋服困難的動力。影片拍攝於2022年5月。

大澳漁家影像館

© 2023 大澳漁家影像館

合辦機構
SCRC.png
TO comm_edited.jpg
Fish comm_edited.jpg
TO cult asso.png
​資助
LCF_logo_Color_500px_edited.jpg

地址

大澳永安街5號後座

電郵

網頁編輯

梁煒霖、郭天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