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30318_183443.jpg

新基大橋(紅橋)模型前方右邊陳列大澳過去各種不同行業的漁船和漁具模型。在1950年代機動化之前的風帆時代,個別行業專長於某個漁季採用獨特的漁船和漁具捕撈某種魚類,需要配合珠江口每月和每日的潮水漲退時間和幅度、海床深度和地形、魚類的習性等等因素。

漁業經營技術與發展

扒艇「罟網」圍捕捉𩼰魚模型

大澳漁業技術圖片-扒艇 3.jpg
20230318_183830.jpg

扒艇「罟網」圍捕捉𩼰魚模型

漁業經營技術與發展

大尾艇 「圍刺網」 捕捉黃花魚模型

大澳漁業技術圖片.jpg
20230318_183923.jpg

大尾艇 「圍刺網」捕捉黃花魚模型

漁業經營技術與發展

大頭艇流刺網進行「攞網捕魚」模型

20230318_183805.jpg

大頭艇是多用途的船,長20多尺,可以捕魚、運貨、載客,近岸作業。攞網作業的漁網是沉近海床的。很多魚類日間在水底活動,所以攞網作業多在日間進行。漁網離海床0.5-1尺,下緣繫以石塊或石環作沉子。上緣以浮泡拉直漁網,拖著海床上的石塊或石環隨潮水移動。漁民以彩旗浮標來確定隨潮水漂流的漁網位置,綁在漁網上漂浮。

大頭艇「轆網」作業模型

大頭艇在日間用流刺網進行「攞網捕魚」

漁業經營技術與發展

長艇夜間「流刺網攀泡」作業模型

20230318_183811.jpg

長艇本是在澳門以西陽江、台山等地的漁船,船身狹長,長約30多尺,寬僅4至5尺。上世紀50-60年代,20-30 艘長艇漁船遷徙到大澳彎泊,漁戶住在船上生活,後來陸續遷到岸邊棚屋定居。長艇漁民多使用流刺網,特別是於晚間用攀泡方法捕魚。

攀泡作業的漁網是浮在水面的。很多魚類日間在水底活動,晚間游近水面,攀泡作業多在晚間進行。漁民以發光的浮標來確定隨潮水漂流的漁網位置,浮標以木板作底座,用鐵綫作架,吊著一盞火水燈,綁在漁網上漂浮。

長艇夜間「流刺網攀泡」作業模型

長艇.png

長艇在夜間用流刺網進行攀泡捕魚

漁業經營技術與發展

釣艇延繩釣 (排釣) 作業模型

20230318_183951.jpg

大澳漁民稱延繩釣 (排釣) 作業為 “吓魚”,方法是在一條很長的幹繩上,繫著很多支繩,每一條支繩的末端繫著勾有魚餌的魚鈎。當魚兒吞噬魚餌時便會上釣。

以延繩釣 (排釣) 作業的漁船被稱爲 “吓艇”,在三月鰽白水期間,以延繩釣方法捕捉白花、馬友、鰽白等魚類。大艘的吓艇駛往外海捕捉深水魚類如石斑、馬友等。

釣艇延繩釣 (排釣) 作業模型

釣艇.png

釣艇延繩釣 (排釣) 作業

漁業經營技術與發展

蝦艇拖網作業模型

蝦艇.jpg

1980年代大澳仍有10多艘蝦艇。作業時,船的左右兩旁,向外伸出3丈多長的粗木杆,各拖著十多張袋狀的網。每一個網的袋口處有一條金屬管將袋口撐開網口的下緣繫著20斤重的鉛塊,使下緣貼著海床移動,挖起貼近海床的蝦。

蝦艇拖網作業模型

Picture11.png

蝦拖作業方法

漁業經營技術與發展

繒棚作業模型

20230318_183749.jpg

繒棚作業不用操作漁船,只需將漁網固定在竹、木造的棚架,等待魚群游進繒網的範圍。拗繒和扳繒方法分別使用槓桿原理或牽繩拉動將漁網在水中升降來捕魚;棟繒方法是將長袋子的網口固定向著潮水流動的方向,讓潮水將魚冲進網中。

棟繒作業模型

扳繒作業模型

拗繒作業方法

大澳漁家影像館

© 2023 大澳漁家影像館

合辦機構
SCRC.png
TO comm_edited.jpg
Fish comm_edited.jpg
TO cult asso.png
​資助
LCF_logo_Color_500px_edited.jpg

地址

大澳永安街5號後座

電郵

網頁編輯

梁煒霖、郭天朗

bottom of page